近兩年,5G與工業互聯網的討論、投資、建設日漸增多,整個產業呈現出普遍繁榮的景象。但大量碎片化的投資與建設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從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一系列歷史已經證明“工業化”能夠發揮價值的核心在于產業基座的標準與統一。
但在“5G+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我們卻看到大量非標準化、手工作坊式的創新。這樣的方案顯然并不符合真正的“工業化”精神。那么在錯綜復雜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中,目前產業重點建設的基座應該是什么呢?
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對“5G+工業互聯網”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提出了三點建議:聯接標準化、AI低門檻與推動工業軟件發展。
胡厚崑認為,“‘5G+工業互聯網’,正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是關鍵,要實現數據取得出、算得快、用得好,連接更多設備、降低AI應用門檻、發展工業軟件,是現階段的重點投入”。
面向千行百業的“5G+工業互聯網”,也需要通過聯接標準化、低門檻AI,以及工業軟件的發展,給智能時代安裝上新的齒輪與軸承,繼而推動工業互聯網回到工業化大生產的本源。
避免與“初心”背道而馳
“5G+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挑戰
工業化的發展帶給了全人類難以盡數的價值,我們今天的一切物質生活基礎都來自于工業化。而工業化之所以能夠解放各個行業的生產力,核心要素在于三點: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
如今,借助5G發展推動工業化升級,以工業互聯網為技術基礎持續解放生產力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這條路如果缺乏產業基礎的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很可能會走上與工業初心背道而馳的方向。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工廠內有數十種網絡接口,相互之間無法聯通;工業智能化帶來了極大的價值,但是AI與工業場景融合中難以實現自動化和低成本。一個工業質檢設備背后,往往需要數次甚至數十次的算法開發與模型訓練;一條礦道中的工業互聯網設備彼此近在咫尺,卻因為操作系統不兼容而無法實現協同,需要工人冒著極大的風險完成礦下作業。
這些現象的存在的原因,并非企業沒有積極性和動力去建設工業互聯網,而是能夠使用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缺乏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的基礎設施,在聯接、AI與工業軟件三個關鍵節點上尤其如此。
在工業生產中,齒輪提供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咬合力與扭矩,而軸承提供工業設備間的傳動功能,二者在工業體系中缺一不可。在智能時代,我們可以說AI提供著工業生產力的扭矩,而操作系統完成著工業場景的傳動。
夯實AI與工業軟件的基礎,就是讓工業互聯網在智能化時代回歸工業化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