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人口聚集和經濟運行的基石。
“十四五”時期,大批城市將工業尤其是制造業視作重中之重。“制造業立市”“制造強市”的提法,地方“十四五”規劃中比比皆是。
那么,哪些城市算工業強市?是常青樹上海、深圳,是老牌的天津、青島,還是后起之秀合肥?
我們用數據說話。
衡量城市的工業實力,有許多統計數據,比如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速,工業占GDP比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企業數量、企業利潤等等。
其中,工業總產值指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也就是全部工業產品價值的總和。其中包括了轉移價值的多次重復計算,數值最大,但不能確切地反映生產發展狀況。
工業增加值,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組成部分,可以比較確切地反映生產的規模和速度。
簡單來說,按生產法計算,可以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為“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當原材料、能源消耗等中間投入更少時,增加值會更高。
規模以上工業,通常簡稱為“規上工業”。1998年,國家統計局將工業統計范圍劃分為規模以上和規模以下兩部分。而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標準經過兩次調整,當前的標準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
考慮到數據的準確、一致、完整、時效和可用,本文主要采用工業增加值及其GDP占比衡量城市的工業規模和實力,并使用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等數據輔助分析。
以24座萬億GDP城市為統計對象,分析發現,中國城市工業已進入萬億元時代。2021年,上海、深圳工業增加值雙雙突破1萬億元。
上海、深圳、蘇州是實力最強的三座城市。21世紀以來,三位工業“大佬”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小。
佛山、泉州、東莞、無錫等地級市的工業底色亦十分濃厚,不管是工業總產出還是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都十分出彩。而福州、濟南、合肥、西安這四座省會城市的工業實力在24座城市中排在末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比發現,24座萬億GDP城市,上海、深圳率先進入萬億元工業時代,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部分城市工業增加值位于3000-6000億元的區間,只有西安的工業增加值不到2000億元。
而論工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佛山、東莞、泉州的經濟最依賴工業,工業占GDP比重超過50%。大部分城市進入“后工業經濟”,GDP中工業占比介于25%-50%。而西安、北京是典型的服務業城市,工業占比不到20%。
綜合來看,24座城市中,深圳、蘇州、寧波、佛山、天津、無錫、泉州、東莞、重慶的工業底色最為濃厚。這9座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和工業GDP占比都位于前12名。9座城市中,以蘇州為首的普通地級市占了大部分名額,它們來自江蘇、廣東、福建三個省份。
其中,天津是唯一一座北方城市。這座老牌工業城市,近年來處于經濟恢復期,經濟總量掉出前十。不過,深厚的工業底子保住了天津北方“工業第二城”的位子,工業增加值位列第九,在北方城市中僅次于北京。
未來四五年,天津重押工業,并率先定位為“制造強市”,提出制造業占比25%的目標。這一目標不難實現,2021年天津制造業占比已達到24.1%。
其中,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發展起來的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行業,是天津工業的中堅力量。
高端裝備業的明星項目莫過于空中客車天津總裝線項目。自2008年引入天津,截至2021年年底,空中客車已在中國總裝并交付555架A320系列飛機,預計今年將交付天津總裝第600架A320系列飛機。數量穩步上升的同時,種類也有新增,2021年空中客車天津總裝線交付了第一架A350飛機,并計劃今年具備生產交付A321飛機的能力。
2009年在天津成立的康希諾生物(6185.HK)則是生物醫藥行業的明星公司。該公司生產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今年獲批用于序貫加強免疫接種??迪VZ創新疫苗產業園建設項目還于今年被納入了天津市重點項目庫。
重慶工業近年來受汽車行業拖累增長放緩。特別是2018年,在GDP突破2萬億之際,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1%,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0.5%。這主要因為,在“6+1”支柱行業中,唯汽車制造業出現下滑,且降幅高達17.3%。
重慶是我國幾大汽車基地之一,該市主政者曾在2013年提出“做中國底特律”的目標。當時是重慶汽車業的黃金時代。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重慶攀上巔峰,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汽車產量超過300萬輛的?。ㄊ校?。
然而,巔峰之后便是滑坡。2017年,重慶汽車產量下滑35.89%至172.64萬輛,遠高于全國3.8%的平均跌幅。到2019年,重慶一年只生產了138.3萬輛汽車,三年內產量腰斬。
陣痛期之后,重慶汽車開始復蘇。2020年,疫情之下,重慶汽車業逆勢復蘇,產量增長12.7%。2021年持續增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了252.1%。在電子、裝備、汽車等行業的帶動下,2021年,重慶實現工業增加值7888.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
相較之下,福州、濟南、合肥和西安的工業實力較為薄弱。這四座城市分屬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都較低,不到3000億元。不過,工業實力稍遜不等于經濟實力差。事實上,作為省會城市,四座城市早已轉型為服務業城市,工業對GDP的貢獻不到1/4。
四座城市也有各自的特殊之處。合肥勢頭兇猛,工業快速增長,2021年工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5.7%,其中規上工業增速更是高達19.6%,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列前三。
西安則比較危險,是過早“去工業化”的典型代表。24座萬億GDP城市中,只有北京的工業GDP占比低于西安,但北京GDP已突破4萬億,西安只有1萬億;前者工業增加值大概是西安的3倍。
換言之,西安當前的“服務業城市”形象,主要緣于工業部門實力太弱。
在此前發布的《57城科技創新榜2021》中,研究團隊指出,西安是科研強市,技術創新的弱旅。西安科研資源之豐厚,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但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轉化效率較低。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全國技術流向情況表》,西安輸出的技術交易額為1553.03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僅次于深圳,是武漢和成都的兩倍多;但西安吸納技術交易額較低,僅占輸出額的38.5%。這一比例在副省級城市中墊底。
西安亦不滿足于此,2017年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口號,從高端科技創新要素、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引入產業資金、產業體系完善、企業上市等多方面推動科技產業發展。
那么誰才是最強的工業城市?
綜合各項工業數據和公開信息,公認的入圍者有三個,深圳、上海和蘇州。
深圳,是唯一一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同時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的城市?;厮葸^去二十余年,2000年深圳工業增加值還不到1000億元,不到上海的一半。2006年起還被蘇州趕超,直到2014年才重回第二。此后,深圳與上海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小,到2021年兩座城市攜手破萬億元。
上海,既是工業中心,亦是科技創新、金融、物流和供應鏈中心,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快速發展。上海工業增加值多年來保持第一,2021年以微弱優勢高于深圳,不過規上工業總產值略低于深圳、蘇州。
蘇州,憑借著工業實力締造了最強地級市的神話,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亦突破4萬億元,僅次于深圳,排在上海之前。在三座城市中,蘇州經濟最依賴工業,GDP中超過40%由工業貢獻。
有道是“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工業實力最強的三個城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第一”,更應該發揮領頭羊作用,為工業高質量發展出力。
2005年前后,上海與深圳工業占比相繼見頂,此后逐年下降。目前,上海工業GDP占比約為1/4,深圳工業GDP占比約為1/3。蘇州工業GDP占比則于2004年達到最高的62.1%,到2020年仍舊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
也就是說,三座城市的工業占比早已見頂,逐年減少。按照發達國家經驗,見頂之后,工業部門會出現兩種變化。
其一,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升級換代,向高質量發展。這種變化在三座城市里也已經產生,在國內外市場、政策及企業效益等因素的影響之下,上海、深圳、蘇州早已開始工業轉型,例如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40%。
其二,與工業相關的服務業占比將越來越高。工業企業內部,研發設計、物流、銷售、法務、技術服務、金融租賃等環節嚴格來講屬于服務業。
不過,由于在統計中一般以工業企業為最小單位,企業內部所有活動都計入工業部門。換言之,如果嚴格按活動性質統計,上海、深圳、蘇州的工業GDP占比將更低。
而就算在當前統計標準下,隨著工業升級換代,工業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往往會向“微笑曲線”兩端移動,其研發設計、售后服務、金融租賃等環節龐大到足以拆分成子公司,這些活動就會計入服務業部門,結果就是工業占GDP比重越來越低。
這時候,比起規??偭?,我們更應該關注其中高端產品占比、技術復雜度的提升,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這既包括當前依賴度高的高端產品,如芯片、科學儀器制造,也包括未來產業的提前布局,如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氫能利用。
另外,“微笑曲線”中制造環節占比過高的問題目前已受到廣泛重視。特別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實施后,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投入,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在新的核算體系下,研發支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不過,研發支出投入充其量只是產業創新的資金支持,離商業化成果還差好幾個環節,這中間仍有多個壁壘尚待打破。
而“微笑曲線”右端品牌與服務環節,在工業部門未受到相應的重視。這既拖累了工業部門的效益,也不利于工業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一方面,企業應加大相關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工業(制造業)相關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