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3日消息(記者朱敏)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1年,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仰望蒼穹、俯瞰大地、下潛深海……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新的一年,還將如何發力?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無疑是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天問在4億公里外著陸火星,天和、天舟、神舟接連發射,創造中國航天新歷史。憑借對嫦娥五號首批月球科研樣品的研究,我國科學家證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獻華介紹:“我們將嫦娥五號玄武巖樣品放在一起進行統計,得到它們的精確噴發年齡是20.30±0.04億年,比月球上最晚結束的巖漿活動、火山活動的時間要晚8到9億年。”
仰望蒼穹的成就不僅限于航天。過去這一年,中國天眼正式向全球開放共享,發現脈沖星超過500顆。團隊利用中國天眼對快速射電暴FRB121102進行了觀測,在約50天內探測到1652次爆發事件,獲得迄今最大的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超過此前本領域所有文章發表的爆發事件總量。
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表示,天眼運行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為科學產出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我們產生了批量的科學成果,包括發現的脈沖星數量等,科研成果產出出現了井噴效應。我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出好成果、出大成果’階段已經開啟了。”
2021年10月,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號”全海深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科考航次完成12次下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挑戰者深淵”西部凹陷區,全覆蓋高精度聲學巡航探測,創造最大下潛深度10908米、海底連續巡航8小時等多項無纜模式世界紀錄,填補了世界無人潛水器萬米科考空白,標志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進入了全海深探測與作業應用的新階段。
“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唐元貴表示:“‘海斗一號’多項世界級的成果,表明深度已經不再是限制我國開展深淵深??瓶蓟顒拥囊蛩?。我國有能力利用水下機器人這種無人潛水器高技術裝備,面向世界深淵科技前沿,開展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科考工作。”
此外,我國“人造太陽”再創超高溫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為未來核聚變發電奠定了工程基礎。
過去的一年,以量子計算為代表的基礎科研領域有所突破。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二號”以及“祖沖之二號”,標志著我國成為目前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都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一方面我們在超導體系里面實現了強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另一方面,在原有光量子計算體系基礎上,實現了由76個光子到113個光子,大幅度提升了它的性能,而且在相位方面也已經可以編程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淀粉全人工合成。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延和表示,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重大原創突破有望對糧食生產產生革命性影響,對生物制造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成果有三個創新點,一是跨越了生物功能從虛擬到現實的科學鴻溝,二是跨越了人工途徑生物進化的科學鴻溝,三是跨越了生化反應的能量傳遞鴻溝。”
展望2022,更多科技創新值得期待。今年,中國天眼計劃向全國中小學生開放1%的觀測時間。孩子們的天馬行空或許能為宇宙探索打開新思路。嫦娥五號帶回的首批月球樣品還將有哪些新的發現?量子計算還會取得怎樣的突破?我們期待更多的結果。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2022年,我國將推動基礎研究十年規劃扎實落地。“不斷用新技術顛覆過去的技術,使我們的經濟產業、發展和安全能力能夠不斷提升。”